扎根去九宮格講座雪域高原 奮斗書寫新篇——超萬名干部人才接力援藏三十年_中國網


“在高原時租空間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對口支援西藏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1994年以來,先后有10批近1.2萬名援藏干部人才奮戰在高原各地。從經濟援藏、產業援藏、科技援藏、就業援藏、扶貧援藏等,到醫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從給資金、建項目的“輸血式”幫扶,到產業培育、技術支持、人才培養等的“造血式”幫扶……他們扎根雪域高原,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揮灑智慧與汗水,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使命與擔當。

在全國對口援藏30周年之際,本版推出特別策小樹屋劃,講述援藏干部人才與當地干部群眾共同奮斗的故事,感受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屋脊創造的人類發展奇跡。

——編者

桃花盛開游客來

本報記者徐馭共享空間

“每年桃花節,村里許多游客說話都帶著濃濃的廣東口音。我們作為土生土長的嘎拉村人,聽著分外親切!”西藏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村委會副主任尼瑪多吉說。

嘎拉村,這個位于318國道旁的小村落,每到春天都會迎來最熱鬧的時刻。漫山遍野的桃花燦若云霞,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徜徉其間。其中,來自廣東的游客占了相當比例。

桃花村的名聲越來越響,離不開來自廣東的援藏干部人才的大力推廣。“通過地鐵專列等旅游推介方式,我們積極拓展客源市場,走生態旅游發展道路,兩地交往交流交融日趨緊密。”廣東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綜合辦主任,林芝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副書記、局長譚勇說。

“我們桃花源景區總面積是278畝,有1253株野桃樹。今年桃花節,全村的旅游收入有360多萬元。”尼瑪多吉介紹。

林芝桃樹都是野生樹種,結出的桃子不能食用。回想當年,不少村民琢磨著把樹劈了當柴燒。

嘎拉村黨支部書記邊巴不同意:“樹砍倒容易,再長出來就難了。”如何盤活這些桃樹?那時,城區的郊野旅游興起,村民們抓住機遇,搭建帳篷、架設景觀、組織各類文藝表演吸引游客,林芝桃花節的雛形由此而生。

為了幫助村里發展旅游,廣東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時任巴宜區委副書記、常務副區長孫世宏多次帶著區里有關部門同志深入嘎拉村調研,提出“整合資源、村景合一、整村推進”的發展思路。隨后,巴宜區累計籌措援藏資金600萬元、林芝市旅游以獎代補資金100萬元、巴宜區財政資金160萬元,保護嘎拉村的野山桃樹、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施工時正好趕上林芝的冬天,嘎拉村村民給施工隊員送來熱氣騰騰的酥油茶,讓隊員們心里暖融融的。半年過去,村里鋪上硬化路、建起停車場,村容村貌大幅改善,嘎拉村成了名副其實的“桃花源”。

2015年春天,嘎拉村迎來了全新的桃花節,“桃花村”的名聲不脛而走。第二年,嘎拉村桃花節旅游收入就突破100萬元。越來越多的游客遠道而來,只為一睹桃花盛景。

一座村莊,連接起相隔數千公里的廣東和西藏。“咱們和廣東的情講座誼,就像江水一樣綿綿不絕。”尼瑪多吉感慨。

【延伸閱讀】

近年來,西藏經濟增速位居全國前列,在中央支持下著力推動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設,拉薩雪頓節、日喀則珠峰文化旅游節、山南雅礱文化旅游節、林芝桃花節等成為響亮的旅游品牌。2012年至2022年,年接待游客從1058.39萬人次增加到3002.76萬人次,年旅游收入從126.48億元增加到407.07億元,增長約2.2倍。

小小驛站暖人心

本報記者瓊達卓嘎

西藏拉薩市城關區魯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幾名老人坐在落地窗前愜意聊天。近100平方米的嶄新大廳里,閱讀區、就餐休息區、兒童娛樂區等一應俱全。

有時候,附近學校的家長來不及接孩子,小朋友就來這里寫作業;外地游客來這里歇腳,工作人員會提供吸氧、飲水等暖心服務。

去年,這座北京投資援建的黨群服務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如今已成為社區群眾的溫暖驛站。“我們提供雨傘、微波爐、縫紉機等免費使用服務。群眾遇到困難,第一時間來我們這里尋求幫助。”魯固社區居委會主任索朗江村說,依托這個聚會平臺,社區推動形成黨建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讓居民真切感受到基層治理的溫度。

北京援藏干部,城關區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區長李崢還記得,援建前,有一部分黨群服務中心不但設施陳舊,而且遠離群眾日常活動空間,辦事不方便。

2023年起,北京持續投入援藏資金750萬元,完成了轄區內62個黨群服務中心的改造和建設。新的黨群服務中心干凈整潔,都選址在群眾活動密集的區域,力求最大程度吸引往來黨員和群眾。

如今,許多黨群服務中心已經成為周邊黨員和群眾活動的中心,并依托獨特空間優勢開展活動——靠近學校的,為接送孩子的家長提供臨時服務;靠近工程項目的,為拉薩務工人員提供休息空間。

“不但要建起來,更要用起來。”北京援藏干部、拉薩市城關區發改委副主任鄧巍說,城關區組織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到北京學習服務管理,不斷夯實基層治理基礎;同時,引進北京建設社工體系的經驗,完成了城關區78個村(社區)社工體系的初步搭建。去年,拉薩市城關區累計招聘了超過900名社工,充實到基層治理一線,積極參與社區的各項工作,了解居民需求,解決實際問題九宮格

“西藏正處于城鎮化發展的加速期,這對基層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雙方干部的持續努力下,本地社會治理水平正在不斷提高。”拉薩市城關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劉團飛說。

【延伸閱讀】

西藏創新社會治理機制,制定出臺全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聯系點工作方案、鄉村治理領域專項整治實施方案等,綜治中心和“智慧城市”“智慧邊防”建設加快推進。在城鄉村居、社區廣泛開展“雙聯戶”服務管理和“創先爭優強基礎惠民生”活動,引導群眾廣泛參與社會治理,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夢想種子發新芽

本報記者鮮敢

“師傅,每個螺絲都要擰緊,都是孩子們用的,穩穩當當才安全。”西藏昌都市實驗小學教學樓里,校長呂鵬叮囑正在組裝新書架的工人。

呂鵬是來自天津的援藏干部。2022年7月,與他一同來到學校的,還有14名天津“組團式”援藏教師,涵蓋了學校幾乎所有教學科目。

“師父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教學經驗,還有專注教研的職業精神。”剛剛在西藏自治區首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教學展示觀摩活動中獲得一等獎的年輕教師李佐倩說。她口中的“師父”,正是她的指導教師、天津援藏教師鄭潔穎。

為提升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歷批次天津“組團式”援藏教師在昌都市實驗小學開設公開課、示范課60多節,到昌都市11縣(區)送教送培200余人次;圍繞“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專業教師”人才階梯培養鏈,援藏教師與本地教師結成了師徒幫扶對子,互幫互助,提高教學水平。

援藏教師的到來,還為孩子們打開了新窗口,播下美好與夢想的種子。

天津援藏教師趙加彬最近總是樂呵呵的。他帶領的昌都市實驗小學手球隊,在暑期參加了天津的手球夏令營,6場激烈的比賽后,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作為前國家隊隊員,趙加彬把手球運動帶到了昌都。由他牽頭組建的西藏第一支青少年手球隊,在業內小有名氣。“孩子們身體素質好,又肯拼搏,好好培養,未來充滿希望!”趙加彬滿懷信心。

不光是手球隊,近年來,援藏教師團隊還在學校成立無人機興趣小組,開設了飛行原理、無人機編程等有趣的課程,深受教學場地孩子們歡迎。

除了校內生活,援藏教師們還努力帶著孩子們走出西藏,增長見識。2023年11月,在天津援藏工作隊協調下,昌都市實驗小學四年級的小學生崗達卓瑪和3名同學一起前往天津市和平區四平東道小學,開展了為期一周的研學之旅。

“白天一起學習,放學后跟隨結對伙伴回家,同吃、同住、同學習,兩地孩子增進了了解和友誼。”天津援藏干部、昌都市實驗小學副校長郎靜說。

直到現在,崗達卓瑪還經常和自己結對的小伙伴視頻聊天,倆人總有說不完的話。

【延伸閱讀】

2012年至2022年,國家累計投入西藏的教育經費達2515.06億元,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409所,已形成比較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建立起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西藏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5507人上升到2020年的11019人,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3.1年。

醫療服務送高原

本報記者瓊達卓嘎

“又能看見了!”取下紗布的那一刻,71歲的扎珍老人熱淚盈眶。她緊緊握住大夫龍潭的手,連聲感謝。

47歲的龍潭是陜西西安市第一醫院的主任醫師,2023年參加了援藏醫療隊,來到西藏阿里地區人民醫院從事眼科臨床工作。

扎珍老人上門求診時,龍潭剛到阿里,還沒從缺氧的不適中緩過勁來,就馬上投入診療。通過詳細檢查,他發現患者得的是罕見的角膜疾病,需要進行角膜移植手術。

醫院迅速組建了一支由援藏醫生領銜的專家團隊,憑借先進的醫療技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順利完成了當地首例角膜移植手術。

“我給您買了副墨鏡,是保護眼睛的,以后出門一定戴好。”臨近出院,龍潭帶著小禮物來到扎珍老人床前,反復叮囑。

高原地區紫外線輻射強,角膜疾病的發病率較高,不少人未得到及時醫治。

作為對口支援阿里的省份之一,30年來,陜西先后選派10批283名“組團式”醫療援藏人才和290名三級醫院對口幫扶醫療人才,幫扶阿里地區8所醫院,并推動陜西省人民醫院等11家三甲醫院與阿里地區人民醫院簽訂“以院包科”協議,著力打造多個重點科室。這些年來,阿里地區人民醫院科室增加了30多個,醫療救助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援藏一年間,龍潭帶領團隊實施白內障手術200余例,無一例發生嚴重術后并發癥。為了將優質醫療資源留在當地,援藏醫生“傳幫帶”也成了慣例。阿里地區人民醫院眼科醫生次仁頓珠就是龍潭的第一個徒弟。

“去年我開始跟著龍老師進修。”次仁頓珠說,“他手把手教我做手術,傳授診療技巧和經驗,讓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了極大豐富和提升。”

在陜西省“組團式”醫療援藏的參與下,阿里地區開展了眼科普查,針對相關病癥進行科普和宣教,農牧民群眾對多種疾病的預防意識明顯提升。

一批又一批的援藏醫生,用專業知識和診療技能為高原患者帶去了光明與希望。

【延伸閱讀】

涵蓋基本醫療服務和婦幼保健、疾病防控、藏醫藥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建立,援藏省市助力受援地成功創建6家三級甲等醫院,幫帶1165個醫療團隊、3192名本地醫療人員,填補2219項技術空白。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2.19歲,包蟲病、大骨節病等地方病和先天性心臟病、白內障等常見病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

昔日戈壁變綠洲

本報記者鮮敢

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的雅魯藏布江畔,近50公里的道路兩旁,樹木蔥郁、綠意盎然,讓人難以想象這是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腹地。

20多年前,山東濰坊第一批援藏干部來到南木林縣的時候,整個縣城沒幾棵像樣的樹。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氧氣吃不飽,惡劣的自然環境嚴重影響了全縣各族群眾生產生活。

南木林縣風沙大、蒸發量大,土壤中卵石、礫石多,水分、養分流失嚴重,種樹極難存活。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濰坊第二批援藏干部建設了第一座濰坊林卡公園,讓綠色走進了南木林縣城。

2008年,濰坊第三批援藏干部進駐后,從植樹造林入手開展生態援藏。他們與南木林縣委縣政府共同多方征詢林業專家意見,在全縣實施三年造林綠化工程行動,科學制定栽樹方法,栽下柳樹、楊樹10萬余棵,同時加強后期管護,樹木成活率達到80%以上。

“誓將荒灘變綠洲”。援藏工作組通過實地調研,在雅江北岸規劃了80平方公里的生態示范區,形成集牧草種植、畜牧養殖、特色加工、生態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開發區。

經過援藏干部與當地干部群眾的接續奮斗,到2024年,示范區栽植柳樹、楊樹等苗木288萬株,完成造林4萬畝,建設綠色走廊林網、水渠100公里,形成了集沙地、濕地、草地、樹林等自然景觀于一體的生態建設大格局。

環境好了,群眾也走上了致富路。示范區周邊5000余畝荒地成為良田,兩萬余畝耕地得到充分保護,土豆、青稞、油菜等主要作物產量大幅提升。新一批濰坊援藏干部又在縣城周邊的荒山上種下了40畝榛子樹,進入盛果期后,每年將為當地群眾增加收入10余萬元。

據氣象部門統計,自開展植樹造林和防沙治沙工程以來,示范區周邊風沙次數減少了1/3,含氧量提高了5%,空氣濕度增加了10%。風沙小了、山川綠了、環境美了,昔日的戈壁荒灘變成了如今的生態綠洲。

“一茬接著一茬干,我們將不斷擴大綠色面積,不斷完善水利設施,不斷提升管護水平,用心用情用力守護好這片雪域高原的‘塞罕壩’。”濰坊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組領隊,南木林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李連平說。

【延伸閱讀】

2018年以來,西藏累計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修復資金49.33億元。建立覆蓋森林、濕地、草原、水生態等領域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016年至2022年,年均為群眾提供生態保護崗位53.77萬個,累計兌現生態補償資金126.37億元。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和碳匯經濟,帶動群眾綠色就業創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